救世會期刊

2024-04-01
2024 4月期刊|社工路上,一段走向他人與靠近自己的生命歷程



高社工在救世會已有10幾年的服務資歷,是一名資深社工,僅用服務時間作劃分,過於簡化高社工在這條路上的累積,「妳曾經期許自己成為什麼樣的社工?」這個問題她沒有思索太久,當年立定的初衷依然清晰——

「我想幫助案主找到自己的力量。」

高社工服務的領域是收出養後續關懷,協助收養家庭與原生家庭間往來聯繫及尋親服務。外界眼中,孩子的出養與收養,是法律程序問題,社工的眼裡看到太多難以言喻的親情割捨,捨得,捨不得,都有。

智欣是一個悲傷的母親,她的悲傷猶如一條河流,悠長流過20年。當年是未成年的未婚媽媽,還是高中生沒有能力養育新生命,智欣的爸爸「經過她的同意」,決定在小寶寶生下後出養。當時的智欣也是懵懵懂懂,所以答應了,卻因為心中的不捨陷進深沉的自責。

長期以來,智欣穿梭在傷心與痛恨的情緒裡,不放過自己,也不放過別人,怪罪自己無知,怪罪爸爸不幫她,怪罪收養家庭撫養孩子,她在憤恨不平的強烈情緒下,會打電話給高社工。高社工描述,「每次接到智欣的電話,我會讓她盡情宣洩情緒,我知道她在宣洩內心的痛苦,這麼多年來,智欣過得並不好。」高社工溫暖承接她的需要,適時地讓她知道我們都需要把握現在,活在當下才能期待未來,要她照顧好自己。

有次智欣又聯絡高社工,這次跟以往不同,語氣非常平靜。「當妳轉達孩子目前還不想見面,他要我過好自己的生活,雖然難過,這也提醒我應該往前走,把自己照顧好,有一天當孩子來相認,要讓他看到我過得很好。謝謝高社工這麼多年來的包容,我會記著妳的鼓勵,好好過日子。」

將孩子出養是智欣的不得已,當她願意接受孩子當前不會回來探親的事實,慢慢的開始從失落中重新面對自己的生活。在高社工服務的個案裡,小萍是另一位心被困住的媽媽。

小萍因先生外遇早已離婚,育有一兒一女,兒子單親撫養1個小孩,女兒未婚產子後去向不明,2個孫子的照顧責任落在她身上。小萍時常怨嘆命苦,抱怨前夫不負責任,抱怨子女們不孝,抱怨照顧孫子很累,抱怨沒有人重視她的感受。高社工傾聽著小萍的抱怨,她知道小萍的人生確實經歷不少磨難與不幸,包括出養到荷蘭的大兒子。

大兒子是她單身時遭遇性侵所生,3月齡即出養至國外,他曾問小萍「為何將他出養?」然而這問題就像丟一顆小石頭到海裡,沒有聲息。「或許很難說出口吧!當時也是別無選擇,連自己都無法接納,更不知道用什麼心態接納孩子。」高社工服務小萍這段時間以來,「她的創傷、心痛與束縛,這些理不清的情緒都需要時間與勇氣去面對,我能做的是持續地陪伴與支持,鼓勵她找到改變的力量,成為有全新意義的自己。」

社工工作讓我有回應生命課題的機會。

高社工充滿感恩道:「在陪伴他人走過生命波瀾的過程,我也看到自己的不足,尤其『堅持己見』是造成我與家人關係緊張的癥結。在我了解了並看見與家人溝通上的盲點,學著聆聽,我的心因此更柔軟,也較能暫時放下自己,看見家人的需要,與家人的互動與溝通因而更加順利和諧。」



本期所有文章
 





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