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

一起走過挑戰

「豪豪變得暴躁易怒,還會打人,而且專挑最弱小的欺負。」照顧孩子六年的洪家寄養媽媽跟寄養爸爸,與社工聊著豪豪的轉變。

豪豪曾表達自己很怕孤單,洪家爸媽幾經思考,再接養一個與他年齡相仿的孩子壯壯作伴,豪豪卻自此出現「比較」行為:比誰先把飯吃完,比誰先睡著,比誰競賽遊戲贏得多,比誰先把功課寫完,比誰在校是否擔任幹部,在意寄養爸媽先把零食發給誰等等。

洪爸與洪媽理解豪豪缺乏安全感,進入前青春期後更明顯,適應能力不佳的他,遇到問題通常會強硬面對,所以六年來,每次遇到事情,他們都會適時機會教育,教導人際相處與溝通互動,豪豪看似懂了,個性似乎成熟許多,不料在壯壯加入家庭後,行為表現逐漸不太穩定。

寄養家庭無法繼續照顧豪豪了,怎麼辦?

在寄養安置檢討會議中,專家學者、社工們討論著寄養孩子們的狀況,豪豪的政府社工報告豪豪原生家庭的現狀:生父常因打架或酗酒鬧事頻繁入出獄,生母則罹患癌症,他們都沒有足夠能力照顧孩子,評估豪豪有繼續安置的必要。只是,當寄養社工在會議中,轉述豪豪的寄養家庭的照顧情形時指出,隨著孩子進入國中階段,家庭在教養與互動上面臨明顯壓力。寄養父母在衡量自身能力後,表示難以持續長期照護。與會者一度陷入沉默,因這樣的情境在實務中並不罕見,雖然相較於機構安置,家庭式照顧通常更有助於兒少的情緒穩定與社會發展,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,行為調適與界限建立的挑戰,常使寄養關係出現張力,最終導致安置中斷或轉換。

會議結論建議為豪豪安排心理諮商與精神評估,以早期辨識可能的情緒或心理健康需求,並持續協助其與手足維繫關係。同時,寄養及主管社工也將共同尋求其他合適的家庭或機構安置資源,以確保照顧的延續性與穩定性。此過程的重點不僅在於提供服務,更在於讓孩子理解自己並非被遺棄,而是被一群關心他的人共同守護。同時,也讓寄養家庭獲得必要的支持與陪伴,即使照顧關係無法長久維持,仍能在安置轉銜之前,以健康和平的方式結束照顧歷程。

此案例反映出寄養服務在青少年階段所面臨的制度性挑戰。如何在照顧壓力升高時,及早啟動支持機制、強化寄養家庭的情緒與專業支持,以及促進跨專業協作(如心理、教育與家庭輔導)之整合,均為寄養制度永續發展的重要課題。

 

❤︎--------------------
您也想加入寄養家庭的行列嗎?幫助失依兒少在被愛的環境下,得到成長所需要的照顧,服務專線:02-27517006,我們一起陪伴孩子走過重要的成長旅程。

 

立即捐款
回到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