救世會社工跟育兒指導員家訪小玲,她正在餵寶寶喝奶,指導員詢問小玲,
「在吃副食品了嗎?」
「有,我會把米糊加入母奶一起餵。」
「米糊沒辦法完全溶解,容易塞住奶嘴孔洞。吃副食品是要讓寶寶練習咀嚼跟吞嚥,必須從口餵,建議媽媽煮十倍粥,一份米加十份水的比例,做多了可以冰起來或給其他家人吃…」
小玲很年輕時就結婚了,生下大女兒,女兒現年二十歲,剛好是小玲當媽媽的年紀。
回想當時,跟婆婆不合,先生不務正業又搞外遇,家庭有經濟缺口,相依為命的媽媽罹患思覺失調症。家庭支持系統薄弱,加上要照顧女兒,獨自應付這些狀況多年,小玲感到心力交瘁。她說,自己什麼都不懂就當了媽媽,第一次幫女兒洗澡緊張到哭;女兒生病嚎啕大哭,她跟著哭;脹奶的疼痛、媽媽手的疼痛,都會讓她哭不停。哭完,再去面對問題。
「因為沒有人幫我,要靠自己。」事隔二十年,對小玲來說還是非常深刻。
二十年後,迎來小兒子,小玲彷彿回到新手媽媽的狀態,會緊張,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候,不同以往,她的心是喜悅的。
過去養育女兒,小玲常常感到孤立無援,如今,身邊有女兒可以互相支援,不過小玲已經二十年沒有照顧過小嬰兒,女兒完全是生手,遂向救世會申請到宅育兒指導服務,重新學習育兒知識。
小玲的租屋處不大,一家人共睡一張大床,小兒子出生後,房裡沒有空間多放一張嬰兒床,她打算清出客廳,鋪一個床墊,女兒跟長輩移到客廳睡,原有房間當作育嬰房。育兒指導員提醒小玲,嬰兒與長輩的作息會不一樣,為避免打擾到長輩,要盡快將客廳清理出來,育兒用品放到育嬰房,也方便照顧寶寶。育兒員跟小玲談話的時候,大女兒接手照顧弟弟,姊姊會回應弟弟嘰嘰咕咕的話語聲,弟弟就手舞足蹈、咯咯笑,姊弟倆的互動畫面非常可愛。
服務的過程,小玲跟大女兒都非常積極的提問,從泡奶量、喝奶量、餵奶姿勢、奶瓶消毒、製作副食品,到怎麼協助寶寶翻身、觀察寶寶的情緒、幫寶寶按摩,都問到相當細節的程度,小玲說,「兒子的誕生,讓她重新體會當媽媽的喜悅,不是說女兒帶給她負擔,而是當時自己太年輕,又發生太多不愉快的事,體會不到新生命帶來的希望。」說完,緊緊抱住女兒,女兒也給媽媽一個「我瞭」的回應。
❤️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救世會育兒友善支持服務,提供育兒指導教學及到宅喘息服務,有任何相關問題及需求,請撥打服務專線:02-27290265分機127,陳社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