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X分享 複製網址

孩子也有隱私權

小芸正值青春期,開始有自己的朋友圈與小秘密,媽媽覺得小芸「變了」,不像過去喜歡跟她分享事情,放學回家的時間開始不固定,假日常跟同學出去玩。基於不放心,媽媽會偷翻她的書包,偷看手機訊息,想藉此了解她的交友狀況。有一次,小芸發現媽媽偷看手機而大發雷霆,看到小芸氣到哭的樣子,媽媽反省自己,雖然出發點是擔心,但卻忽略了孩子也需要隱私的權利。

媽媽決定換個方式。她尊重小芸的個人空間,不強迫她告知所有事情,而是嘗試當孩子的朋友,當小芸想跟她聊同學間相處的煩惱時,媽媽耐心傾聽,偶爾分享自己的經驗,媽媽並會邀請小芸的朋友來家裡,融入孩子的生活圈。慢慢地,小芸感受到媽媽並不是要控制她的生活,而是關心。媽媽還和小芸建立家庭共同規則:尊重個人隱私,但不做讓家人擔心的事;若遇到難以克服的狀況,一定要主動告知。

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,母女重新建立信任。小芸感受到被理解的溫暖,媽媽也學會用陪伴取代監控,兩人的關係因此更加親近而穩固。

立即捐款
回到上方